本学年,兴国平川中学历史学科组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,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入贯彻国家新课程方案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,立足“三新”(新课程、新教材、新高考)改革背景,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,以深化校本教研为抓手,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,扎实开展各项工作。全体历史教师恪尽职守、锐意进取,在团队建设、教学研究、课堂改革、学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历史学科的智慧与力量。
团队风采
学科团队 本学科组现有专任教师21人,其中高级教师7人,一级教师11人,二级教师3人。团队年龄结构合理,老中青结合,形成了以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引领、年富力强的中坚教师为主体、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为后备的梯队格局。 教师队伍专业基础扎实,史学素养深厚,教学经验丰富。多人次获得市、县级优秀教师、学科带头人、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。组内学习氛围浓厚,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和协作精神。
队伍建设
师德为先: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,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和优秀教师事迹,引导全体教师争做“四有”好老师,树立良好职业形象。
专业发展:
集体备课常态化:坚持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制度,聚焦核心素养落地、教材深度解读、重难点突破、教学策略优化等,资源共享,智慧碰撞,确保教学方向统一、质量可靠。
青蓝工程促成长:持续实施“青蓝工程”,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。通过听课评课、教案指导、课题参与、教学反思交流等多种形式,助力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、提升能力。本学年邹昭辉老师在校级一轮复习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。
学习培训强内功: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、市、区各级各类新课程、新教材、新高考专题培训、学术研讨会及线上研修活动,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期刊,不断更新教育理念,提升专业水平。
专家引领拓视野:邀请市片区历史教研员、高校专家来校指导,为学科组发展把脉问诊,提供高端引领。
校本教研
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,广泛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,以“语文课程活动化,兴趣社团课程化”为策略,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, 历史组狠抓校本教研,以多样铧、趣味化的形式串联历史知识,提升历史素养。
教学质量
课堂为本:以打造“高效课堂”“素养课堂”为目标,深入钻研教材,精心设计教学。注重情境创设、史料研习、问题探究、合作学习等方法的运用,着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、史料实证、历史解释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。课堂秩序井然,学生参与度高,思维活跃。 过程监控:加强教学常规管理,严格落实备课、上课、作业批改、辅导、评价等环节要求。定期进行教案、作业检查与反馈。推行“推门听课”与“预约听课”相结合的制度。 精准施教:关注学情差异,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,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策略。针对高三备考,深入研究高考命题趋势,科学制定复习计划,强化专题突破和解题能力训练。 评价改革: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,不仅关注学业成绩,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、探究能力、价值观养成的评价。尝试将课堂表现、史料分析报告、历史小论文、项目式学习成果等纳入评价体系。
教研活动
本学年历史组着力开展各类教研活动。 本年度,共举行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共80余次,其中包括校内教研活动、片区教研活动以及县市省级和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。





主题聚焦:本学年教研活动紧密围绕“三新”背景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”这一核心主题展开。先后组织了如“唯物史观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”“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路径”“大概念教学单元设计探讨”“高考试题研究与备考策略优化”等多次专题研讨。 形式多样:采用理论学习、课例观摩、同课异构、微讲座、线上研讨等多种形式,激发教师参与热情,提升教研实效。

校际联动:积极参与与兄弟学校的联合教研活动,交流经验,取长补短,拓宽视野。 暑期研修:精心组织暑期学科组研修,聚焦新课标深度解读和新教材实践反思,为新学年工作做好充分准备。
教研成果
课题研究:本学年,学科组成功结项市级课题《高中新教材历史教学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》。课题研究有力驱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。

论文发表、获奖:教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,撰写教研论文。赖隆邦老师的论文《高中历史新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径研究》获市级一等奖;曾欢欢老师的论文《基于唯物史观的物质文化阐释与教学价值挖掘—以东汉彩绘木鸠杖为例》获市级一等奖;伍臣斌老师的论文《跨学科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》发表于省级刊物《课程与教学》。

教学竞赛:赖隆邦老师在赣州市高中历史教师命题解题说题比赛中获一等奖;廖少胜老师在赣州市高中历史教师命题解题说题比赛中获二等奖。



资源建设:集体开发、整理和完善了与新教材配套的导学案、课件库、习题库(含分层训练)、史料包等校本教学资源,初步形成体系,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。 学生成果:张秀丽老师指导的高二(21)班刘文韬同学的论文《封建的没落与资本的兴起—封建古国与资本强国的对话》获市级一等奖;张秀丽老师指导的高二(21)班赖慧敏同学的论文《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》获市级二等奖;赖隆邦老师指导的高二(26)班应小梅同学的论文《兴国潋江书院—客家文化与红色记忆的交融》获市级二等奖。
特色风采
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,广泛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,以“语文课程活动化,兴趣社团课程化”为策略,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, 学科节特色活动:历史学科做题比赛和翻书大赛活动,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

课堂教学模式改革:“三阶六环”课堂教学模式,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,提高了课堂效率。

“行走的课堂”:充分利用兴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乡土历史资源,开发特色研学路线,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、口述史采集等活动,让历史“活”起来,厚植家国情怀。

“历史讲坛”与社团活动:定期举办“平川历史讲坛”,邀请校内外专家或由学生主讲历史专题;支持“历史剧社”等学生社团开展活动(如历史人物模仿秀、文物模型制作、历史短剧排演等),丰富校园文化生活,提升学生综合素养。 “历史情境体验”项目:尝试在特定教学内容中(如重要历史事件、制度、社会生活),创设沉浸式情境,通过角色扮演、模拟辩论等形式,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。 学科融合探索:积极与语文、政治、地理等学科联动,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(如“近代化探索与中国梦”、“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”等),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。



展望未来
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,广泛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,以“语文课程活动化,兴趣社团课程化”为策略,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, 展望新的学年,历史学科组将继续秉持求真务实、开拓创新的精神,重点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:
1.深化“三新”研究与实践: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标、新教材、新高考的深度研究与精准把握,持续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、新方法,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前瞻性。
2.强化教研深度与效度:提升教研活动的课题化、系列化水平,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、难问题,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。鼓励更多教师投身教科研,形成研究型团队。
3.完善课程体系建设: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,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具有平川特色的历史校本选修课程、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,满足学生多样化、个性化发展需求。
4.推进评价体系改革:深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,构建更加科学、多元、发展的评价体系,发挥评价的诊断、激励和发展功能。
5.优化资源建设与共享:持续建设和完善学科教学资源库,特别是数字化、智能化资源。加强校际优质资源共享与合作。
6.促进青年教师提升发展: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多成长平台,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锻炼机会,加速其专业成熟,确保学科发展后继有人。 回望过去,耕耘不辍,硕果初显;展望未来,使命在肩,信心满怀。兴国平川中学历史学科组全体同仁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精诚团结,踔厉奋发,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为擦亮平川中学的教育品牌贡献历史学科的独特价值与力量!我们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,迎接新的挑战,创造新的辉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