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足核心素养,锚定健康人生。岁月匆匆,转眼又是一载。体育教研组在校领导的关怀与指导,以及全体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,2024——2025学年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学与教研活动。现就本学年工作进行小结,总结经验,展望未来。
团队风采
学科团队 体育学科组共有教师19名,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12人,占比63%;具有硕士学位/研究生学历2人,占比11%;高级教师4人,占比21%;骨干教师3人,占比16%,其中县骨干教师3人;担任学校行政工作2人、班主任2人,占比21%。学科组内教师团结和谐,爱岗敬业,忠诚担当,主动作为,努力争做新时代“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”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队伍建设
体育学科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支撑,通过骨干教师示范引领、青年教师精准培养及科学梯队建设,构建起结构合理、活力充沛的教师团队,为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。青年教师分层培养,助力快速成长。 针对青年教师特点,建立”师徒结对”培养体系。为入职3年内教师配备导师;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、微课竞赛等专业赛事。青年教师吕文静在县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。

未来,体育学科将持续优化教师培养机制,深化”示范-培养-梯队”协同模式,推动教师队伍向更高水平发展,为落实”健康第一”教育理念提供更坚实的人才保障。
校本教研
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,广泛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,以“语文课程活动化,兴趣社团课程化”为策略,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, 体育组主抓校本教研,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,提升体育素养能力。
教学质量
本学年度,体育学科组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素养为核心目标,通过优化课程设计、强化日常训练及组织多元竞赛活动,取得了阶段性教学成果,具体教学业绩概述如下: 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多名运动健儿夺得单项和团体项目第一名,最终取得县团体总分第三名的成绩。

校女子足球队在县中小学足球联赛中荣获第二名的佳绩。


教学活动
体育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多层次、多维度的教研活动支持。校内教研活动作为教师日常专业交流的基础平台,是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。体育组通常会定期组织集体备课,围绕课程设计、教学方法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;通过常态化的听课评课活动,教师们互相观摩课堂,针对教学环节中的动作示范、课堂组织、学生反馈等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;此外,校内还会结合季节特点或体育项目特色,开展教学技能培训,如飞盘的教学方法指导,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。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,构建起了“校内基础提升—校外拓展引领”的立体化成长路径,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,在省级以上体育教育类刊物发表论文及论著。论著出版聚焦体育教学体系构建或专项运动教学指南,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参考的专业资料,提升了体育学科教学的学术影响力。刘强老师参加的省级课题已经结题。

特色风采
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,广泛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,以“语文课程活动化,兴趣社团课程化”为策略,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, 为满足差异化教学需求,组织骨干教师对课堂精细设计。教学内容涵盖低、中、高三个学段,每个学段分设“基础体能”“特色项目”“兴趣拓展”三个模块。其中“基础体能”模块整合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要求,“特色项目”融入了篮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优势项目,“兴趣拓展”收录飞盘等新兴运动的简易教学方案。

展望未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,广泛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,以“语文课程活动化,兴趣社团课程化”为策略,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, 新学年,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将坚定贯彻“健康第一”的根本宗旨,以发展学生“核心素养”为核心导向,以“科技赋能”为创新引擎,并以“安全托底”为坚实保障。我们将系统推进体育教育的全方位革新:着力更新育人理念、重构教学内容、变革教学方法、深化评价改革、促进技术融合、优化资源配置。 通过上述六维并进的综合举措,我们的核心目标是:为每一位学生打造更高质量、更具个性化特色、更具可持续性的体育教育体验。这不仅旨在为其终身健康与全面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,更是积极回应时代发展对创新型、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