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百年校庆】历史系列之——抗战时期的平川

   抗战时期的平川       
       1939年起,抗战进入第二阶段,日寇深入赣北,三月强渡修水,攻陷南昌,兴国县城也时遭轰炸。战火纷飞,平川师生在艰难中前行。
       抗战时期平川中学学生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“躲警报”,正式复校不久,抗日战争爆发。当时学校在县城邱家祠,邱家祠是砖木结构,防空洞又建了一半,无处可躲,只能待坐着。这边“警报”刚解除,那边又警钟大作,折磨得大家上气不接下气,心神不宁。
       抗战时期,许多长期执教外地名校的知识分子纷纷返乡避难,平川中学得以“名师荟萃”。如姚舜生,清末优廪生,国学功底深厚、著述颇丰,曾任部立大学先修班副教授;石清鉴,省立南昌女子中学教务主任;李绍乾,教育部核定为优良教师。
       教科书是质量特别糟糕的再生纸印的,即使这样,一本教科书很珍惜,往往是一届传一届。晚自习时点桐油灯,两三人一盏,如豆的荧光,熏得鼻孔是黑的。但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,不抱怨,每天做操,上课,看书,习题,测验,考试,甘之若饴。 军事训练是抗战时期平川师生的必修课程,全校军事化管理,配备了军事教官,开设军事课程,成立了兴国私立平川初级中学军事训练队。每周学习军事理论学科二小时,术科十小时,每周进行一定的实弹训练。 战时平川,生活异常艰难,营养不良,又缺医少药。师生依然乐观,没有忧伤,没有怨气,校园整洁,发奋读书,充满青春活力。 课余活动很丰富,朝气蓬勃。大唱抗战歌曲,排演话剧,邀请名流演讲,组织各种学术研究会,参加公共事业劳动。教室与礼堂墙上悬挂“国家至上、民族至上、军事第一、胜利第一、意志集中、力量集中、抗战必胜、建国必成”醒目标语。 抗战时期,平川中学的师生缺吃的,缺穿的,缺药品,缺课本,缺房子,缺安全,无一不缺,但唯一不缺的是精神,教员们每天精神焕发教书,学生们天天精神抖擞学习,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。